1974年,刘强东出生在江苏省宿迁市下属的一个偏僻小乡村。他自幼家境贫寒,父母长年在外务工,因此刘强东是在姥姥的抚养下长大的。姥姥虽未受过多少教育,却深知知识的重要性,而刘强东的学业也一直名列前茅。
在姥姥的辛勤栽培下,1992年,刘强东考入了中国人民大学,成为村里唯一的大学生。然而,这份喜悦并未持续太久,随后而来的学费和生活费问题,让刘强东几乎陷入绝望。
正当刘强东一筹莫展,准备放弃学业时,乡亲们纷纷伸出援手,给他凑了500块钱和76个鸡蛋。这些钱对于当时贫苦的乡亲们来说,是一笔不小的数目。
刘强东回忆这段经历时,眼中泛起了泪光:“我将乡亲们凑得这500块钱严严实实地缝到自己的裤袋里,生怕弄丢,因为这些都是乡亲们辛辛苦苦干农活挣来的!”
在大学期间,刘强东如同许多寒门子弟一样,通过“勤工俭学”的方式,努力赚取生活费。除了学习,他的生活几乎都在打工中度过。
虽然刘强东最初的专业是社会学,但他对软件编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。他经常在学校的机房里通宵自学,通过勤奋和天赋,他的计算机编程能力已经超越了许多计算机专业的学生。
在大三时,他凭借编程技能赚取了人生的第一桶金。他先是给北京一家餐饮公司编写了一套餐饮管理系统,后来又为一家地方单位编写了一套电力管理系统,总共赚了30万。
转眼间,时间来到了大四,刘强东并没有像其他毕业生一样找工作或考研,而是用赚取的30万在学校周围开了一家餐厅。
这是他第一次当老板,由于缺乏经营经验,他将采购工作交给厨师,自己未能严格把关各个环节。最终,餐厅因各种问题而关闭,刘强东的第一次创业以失败告终,投资的30万也赔得一分不剩。
1996年,刘强东来到了一家外资企业工作,并时刻准备东山再起。1998年,他毅然决然从外企辞职,开始他的第二次创业。
他向朋友们东拼西凑得借了一万多块钱,在中关村租了一个小商铺,做起了售卖刻录机和光碟的生意。小商铺的名字就叫“京东多媒体”,这便是日后“京东商城”的1.0版本。
“功夫不负有心人”,刘强东的第二次创业出乎意料地大获成功。
2001年,“京东多媒体”走出北京,在全国各地开设了10多家分店,成为当时国内最大光磁产品的代理商。
至此,刘强东的事业进入高速发展期,他也将“京东多媒体”更名为“京东商场”。
时间来到了2004年,由于“SARS”病毒的大规模席卷,为了保障员工的安全,刘强东将京东门店全部关闭。在关闭门店后,为了保持盈利,他开始寻找新的经营方式。
在这个时期,马云创立的电商平台阿里巴巴集团已初露锋芒,刘强东看到了其中的机遇,决定在网上销售京东的产品。他开始在网店上销售商品,但由于坚持只卖真货,定价较高,导致客户关注少,亏损严重,一度想要放弃。
直到有一天,一个网友说:“我在京东买了三年光盘,都没有买到假货!”这句话点燃了刘强东即将熄灭的斗志。
此时,刘强东开始搭建自己的独立网站,并向明日资本徐新和自己的师兄、高瓴资本张磊融资,组建京东自己的物流体系。
2014年,京东在国内电商领域已经稳固地位,成为继阿里巴巴之后中国第二大电商平台,并在纽交所上市。此时的刘强东已经成为国内知名的“商业大佬”,但他并未忘记当年乡亲们对他的帮助。
2015年春节,刘强东将一车现金拉回到村里,给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们一人发了一万元拜年礼,还把价值500万元的年货送到各家各户。
乡亲们都说:大强子,出息了。
2017年,为了提高宿迁当地的教育水平,刘强东向当地的学校捐款1亿元,供其完善教育设施。同时,他还积极推动南京外国语学校的仙林分校“落户”自己的宿迁老家。帮助那些像自己一样的孩子,能从乡里走出去。
为了解决宿迁的就业问题,刘强东将京东的客户服务中心建在了宿迁,为宿迁提供了两万多个就业岗位。
与其他“商业大佬”相比,刘强东特别接地气。他曾说:宿迁是我的家乡,一个很小,却很祥和美好的地方。成名之后,他始终不忘初心,不忘回馈乡里、满怀感恩。
一个懂得感恩的人,运气自然不会差。